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横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6个镇、9个乡、5个街道,总人口95.2万。是河南省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市、经济管理扩权市、畜牧业发展重点市。
近年来,勤劳智慧的汝河儿女在汝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社会和谐,以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汝州为目标,强力实施“经济强市、和谐立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战略,学先进、比创新、进位次、争,实施弯道超车,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初步预计,2009年汝州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9.0979亿元,增长1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46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11元,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3亿元,增长21.5%。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中,全国2001个县(市),汝州市位居192位,比上一届上升15个位次,进入全国200强。
古城历史源远流长
汝州是历代郡州治所。秦置梁县,隋设汝州,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虽隶属关系不断变化,但州之建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常辖3~5个县。
1913年改汝州为临汝县,属许昌地区;1954年改属洛阳地区;1986年2月划归平顶山市管辖;1988年8月撤县建市,改临汝县为汝州市。
汝州为裴里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遗址23处。
新型工业迅速崛起
汝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改造提升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铝工业、陶瓷、电子、纺织服装和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煤-电、煤-焦-化工、煤-电-合金钢铸件、煤-电-建材、煤-电-铝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循环产业链。
以“朝川模式”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成为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培育了天瑞集团、瑞平公司、巨龙淀粉、梦想饼干、明鑫科技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数十亿元、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天瑞集团被评为全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高速铁路双向先张轨道板和长面台座生产工艺两项专利填补国际空白。“天瑞”、“巨龙”、“梦想”被评为河南省商标,明鑫科技、天瑞铸造、巨龙淀粉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汝州已成为河南省的干法水泥、玉米淀粉、饼干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煤炭、电力、氢氧化铝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无渣轨枕生产基地,亚洲的铁路重载高速机车合金钢铸件生产基地,世界知名的火车轮铸造基地。
现代农业兴旺发达
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巨龙淀粉、梦想食品、思源奶牛等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巨龙淀粉是中南地区产能的玉米加工企业,梦想公司是河南省的饼干生产企业。
科学编制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10个新农村建设中心乡镇、126个中心村、21个中心社区“两个规划”全部完成,组织115个工作队开展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小屯镇李湾等试点村初具规模。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使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
2009年,新增大型农机具460台,新增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被授予“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和“河南省玉米机收示范市”称号。巨龙公司荣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王寨万亩烟草示范园。新发展种烟面积28820亩。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规模养殖、园区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了平顶山市思源奶牛养殖场、杨楼养殖园区等规模化养殖基地,全市规模养殖户达8500多个,规模养殖占养殖总量的68%。
目前,省级文明城市已通过省级验收,省级卫生城市通过复检。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其中筹资819.7万元,对22441名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投资2738万元,消除危房36109平方米。投资1120万元,建成职业中专实训大楼和技工学校实验楼。招录51名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学任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26%。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9.61%。筹资624万元,完成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227个,示范化村卫生所220个。被河南省卫生厅列为卫十一项目试点县市。
汝州市城镇新增就业980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06人,其中“4050”人员1060人。
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发放五保供养金634.7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补助资金1815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01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资金635万元。
此外,汝州市的朝川矿、梨园矿棚户区工程已改造竣工。筹措资金503.47万元,开工建设了廉租住房。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29.68万元,使城镇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缓解。